重庆市璧山中学校-首页
您好,欢迎访问重庆市璧山中学校网站!
}
搜 索
王仁杰:一个传唱老校歌与毕业歌的老校友
发布者:融媒体中心        2024-03-14


得知王仁杰老校友竟能唱璧山中学老校歌和毕业歌,我们喜出望外,即于2024年2月29日上午,璧山中学赵耀、牟登超、刘大川老师一道到正兴初中教师宿舍楼拜访王仁杰老校友。

王仁杰老校友才从区人民医院出院20来天,在他的卧室,床边有一吸氧机,吸氧管插在鼻孔,见母校的人来,满是喜悦,坐了起来。老校友虽在康复中,但精神很好,面带红色,说话中气足,我们就在床边采访。

图片

老校友打开话匣,娓娓谈起,1945年春他考入璧山中学39班,在徐家砖房读,校长是罗君禄。那个时候全校有4个班,分别是36班、37班、38班和39班。39班之前,是一年招一次生,所以36班是初中第6期,37班是初中第4期,38班是初中第2期,39班是第1期。39班以后,一年招2次生,在春秋二季。

考璧中不容易,本地的外地的都可以来考,要考3天,考试科目有语文、算术、地理、历史、公民等,一天考2科。考了之后,不能急于回去,要等到璧中在徐家砖房发榜,不像现在单独发录取通知书给考生,而是整个一大张,所有考中的人都在上面,录取50人,看上面有没有自己的名字。前前后后,在县城要耽搁7天。

图片

时值抗战要结束之际,但硝烟还在。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,1945年的校歌就唱出了在国难当头,师生团结抗日、御侮保种的慷慨激昂。教唱的是一个音乐系大学生。说到了校歌,老先生激动起来,双手比划也更灵活,他先是给我们念一遍歌词,有的地方还作解释,说到“投袂起”时,连续地甩了两下袖子,动作铿锵有力,如同上台表演的甩袖动作,一种愤然而起的热血气概仍在。

老先生唱的1945年校歌是:金剑峨峨,碧水悠悠,江山蔚穆肃深秀,轩槛临高丘,卅年悠久,莘莘学子,此焉藏修,国步艰难天地仇,寇患入室曾未有,于国于家同敌同仇,夷吾保宗责重厚,盛世太平先拒乱,正吾辈枕戈待旦之秋,投袂起,无夷犹。此歌词根据唱音记录而成,音与字之间不一定很匹配,老先生也说有几句不好理解,歌词与我们校志记载的略有出入,但调子差不多。另,校志记载的璧中校歌与县志记载的也略有出入,老先生唱的,正好可以相互引鉴,以完善璧中老校歌歌词。


老先生回忆到,上璧中要交尊师米、服装费、灯油费等。这些费用先交到县银行,拿县银行的凭证到学校总务处报到。在总务处报到后,再到教导处注册。开学前几天比较好耍,学生陆续报到,等学生到齐了,8人一桌席编好了,才正式上课。吃饭的时候,8个人到齐了(没有板凳,站着),一个生活老师喊“立正”“稍息”“开吃”,口令一下,大家开始吃饭。饭随便吃,只是菜不够吃。中间一个钵钵,二三样菜,如南瓜、洋芋什么的。第一碗饭吃完,菜就没有了。有的学生便把自己带来的咸菜、香肠拿出来吃,有的学生在外面打菜吃。那个时候,准许外面的来卖菜,像红豆腐、干豆花、萝卜丝之类的,徐家砖房的徐大娘、徐二娘还卖面。

晚上学习时,一间教室点一盏煤气灯,大家团坐在下面。睡地铺,二三十人一间屋。中间空出,放箱子、生活用品什么的。两边留一个过道。冬天晚上解手成问题,老先生带的是瓷的洗脸盆,有同学晚上就解手解到他的洗脸盆里,老先生人小,不敢说,第二天早上倒了涮洗后再打水洗脸。说起这段往事,王仁杰老校友呵呵一笑而过。

1945年8月15日,日本宣布投降,抗战取得胜利。1946年周维俊当校长,就把原来的校歌改了一下。老先生说到这,像上台教学生一样,先是教念一遍歌词,在“冯公”处还解释道,冯公就是冯时行,解放前璧山县城有状元桥、状元墩,而后唱:

悠悠碧水,峨峨虎峰,地灵人杰颂冯公,莘莘学子争涉高踪,藏修息游志气宏,沐化雨,坐春风,努力必善域中,同心同德,贯彻始终,笑声远播寰宇中。

唱到“笑声远播寰宇中”时,声音高亢洪亮。一个92岁的老者,此时,声音完全打开,心胸完全打开,手自然地随声而起。

一听,1946年校歌的曲调与抗战时期的校歌曲调差不多,只是内容变了,因记忆或同音的关系,上面记录的文字不一定准确,但1946年版本的校歌在璧中校志上从未记载,这还是的第一次发现,弥足珍贵。

璧中要求很严格,凡国文、英语、算数三门主科一科不及格,降级;其余如历史、地理、物理、化学等两门副科不及格,降级。纪律也很严,一不小心就被警告记过。一学期只能请假2次,训育主任批,周六下午走,周日返校。严重违犯纪律的,公开开除。也有默退的,在通知书上写“该生品质恶劣,下期毋庸到校”。

老校友原是39班的学生,一个班50人,男女不同校。第一学期,因英语不及格,降级,读40班。之前小学没有学,教师一讲就走了,学起非常困难。用汉字读音标英语读音,如one,two,three,four就标成“碗”“土”“拾女”“抚儿”,老师抽一同学起来读,就读成“碗”“土”“拾女”“抚儿”,引得哄堂大笑。后老校友因两次生病,各修半年学,毕业时成了42班的学生。

顺利毕业的人不多,入学初是50人,读满了只有一半样子。42班毕业的学生32人,原班的学生不到20人。用老先生的话说,璧中“刮得凶得很”。毕业时真是依依不舍。老校友于1949年上半年初中毕业,毕业歌让他终生难忘。面对话筒,老人依然如同在讲台上教歌一样,先教念一遍歌词:

情同海洋深,离思苦难尽。临歧休效儿女,涕泪但沾巾。此后天南地北,服务升学,各自奔鹏程。齐努力,共争荣。深情热望,莫负当初一片心。

唱的时候,老先生很动情。歌词不长,唱三遍。离别之人,听此歌,感此情,泪眼婆娑。这首歌唱完,老校友一口气就说了十多个同学的名字。

这首毕业歌,也弥足珍贵,之前璧中的校志上没有记载过。

老先生说他记忆好,唱几遍就记得到。与其说他是记忆好,不如说他是特别用心用情的缘故。歌起的地方,就是情起的地方;歌声在哪里,情就在哪里;歌声的高度,就是情的高度。80周年璧中校庆,单位没有通知他,他有些失落。后见到纪念册上有他的名字,释然了,说“母校没有忘记我”。

歌声不老,愿所有璧中的校友们生命有歌,如同王仁杰老校友,歌声饱满、嘹亮,充满精气神。

采访结束时,我们代表学校赠送了老校友璧中的文创产品:一个手提袋,一把雨伞。祝愿老校友身体健康,有时间常回母校走走看看。

图片

王仁杰简历

王仁杰,男,92岁, 1932年2月29生于璧山县石院乡(太和场)街道。1938年2月—1944年12月太和小学毕业,1945年2月—1949年6月璧山中学初中42班毕业,1949年9月—1950年6月璧山师范学校学习,期间参加了福禄、河边的征粮和丁家三合乡的清理反革命分子财产运动,1951年2月考入璧山师资训练班学习,1951年12月参加“三反”运动,1952年2月璧山师训班毕业分到马坊乡插旗山小学任主任教师,1955年1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,该年2月调入马坊完小任教,任团小组长,任中队辅导员。1956年9月调入石院完小,任大队辅导员。1957年12月到璧山参加整风运动,被划入“右派分子”,开除团籍,留校改造使用。1958年8月调入会兴乡三元村小学任教,1960年8月调入会兴完小任教,1960年10月第一批摘掉“右派分子”帽子。1964年2月调入马坊完小任教。1978年8月调入正兴完小初中班任教。1979年9月“右派分子”平反恢复工资。1986年初中部和小学部分开,在正兴乡初级中学任教直到1993年退休。退休后2001—2004年参加了《正兴志》的编写工作。